近日,注册在沙子口街道段家埠村的青岛南太置业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于8月11日讨论公司股权及资产转让事宜。
距离该公司注册成立,整整过去了24年。
2001年初在澳大利亚举办的“青岛日”招商活动中,青岛高科园管委会某领导代表段家埠村,与澳大利亚南太置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鑫城房地产有限公司签订了《开发“澳大利亚旅游观光度假村”联建合同书》。
简单说,就是在段家埠村拿一块地建设澳洲花园住宅小区,包括住宅、公寓和别墅。合资成立的青岛南太置业有限公司的合伙股东包括:青岛高科工业园竟佳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占股30%,澳大利亚南太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占股30%,青岛福日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青岛蔚骅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占股30%,青岛鑫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占股10%。
后来就出事了,崂山国土局与青岛南太公司打起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官司,中间夹杂着崂山国土局原局长于志军与青岛鑫城公司总经理路国强的贿赂刑案。
内情很复杂,一百句话两百句话说不清楚,反正南太置业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楼市黄金二十年就这么蹉跎成看客。
蹉跎长叹的还有段家埠的村民,一次次追问改造计划。
别问了,永远回不去2001年的段家埠了。
来看一看,上周青岛楼市发生了哪些事儿。
1
让烂尾楼给青岛的好房子打个样?
青岛住建局于7月30日印发《青岛市住宅工程施工质量易发问题防控技术导则》,前言里提及该导则的编撰出发点为推进“好房子”建设。
不过一看编撰单位,忍不住笑了:排第二位的中建八局四公司是著名烂尾楼“金沙乐府”的施工单位,因为被开发商指责施工质量出现问题而陷入长期的诉讼之中。
而另一家编撰单位“青岛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就更神奇了,因为在参与金沙乐府项目检测鉴定时提供不实结论,被西海岸住建局通报清出该区建筑市场。
实在太抽象了,超出我的理解范围。
2
云上观海,能别吵了吗?
紧邻环湾路和瑞昌路立交桥的青铁云上观海小区,业主和有司关于噪音问题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拉锯战:业主们不停的反映交通噪音太大,住建局则一遍又一遍的回复说,买房时已有不利因素公示,而且专业检测报告表明声音分贝未超限值。
住建局表示,业主对检测报告有异议,可会同开发企业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重新检测。
这事我站住建局,一点也不同情业主:当初买房的时候怎么做到无视那么大一个立交桥的,如今就怎么在噪音中生活嘛。
但是有一点,不要再在各种民生平台持续吵吵了,要么上法院要么甩卖房子,跟祥林嫂一样没完没了的占用公共资源,很败路人缘呢。
3
买到无障碍住房怎么办?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青岛市民在西海岸某项目购买的普通住宅,收房时变成无障碍房型,开发商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多种因素影响,暂未完成户型复原。
户型复原是什么意思?
为了关爱残疾人士,有司规定七层及以上住宅必须配备无障碍住房,公共建筑每100套住房需设置不少于2套。
现实中的需求没有2%那么多,所以在验收过后再把户型改回来,就叫户型复原。
复原不及时导致的纠纷很早就有,法院的判例也有不少。黄岛法院就曾在判决书中写到:预售商品房只能依赖预售人对产品的宣传介绍和对合同内容的理解来认知产品,合同中没有明确提示为无障碍住房则侵犯了客户的知情权,开发商应当支付购房者进行改装的相关费用和相关损失。
现在与以前不同的是,以前的购房者主要想要赔偿损失,现在的购房者则想以此为理由退房。
不知道现在的法院会怎怎么判。
4
大学生租房被推荐了储藏室?
据媒体报道,一名女大学生在青岛租房被推荐了储藏室,进了单元门之后要下楼梯才能找到,因为不满意没有住还损失了600元定金。
面对媒体的询问,中介称该房子不属于储藏室,可以正常出租。而物业方面则称,这些房子原则上就是储物用的,但现在确实很多都住着人。
将于9月15日起施行的《住房租赁条例》明确规定,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
现在的问题是,谁来界定出租房到底是储藏室还是正常房?依据什么标准呢?
5
租到甲醛房怎么办?
意欲到青岛打工的刘女士通过中介以800元/月的租金租下李沧中南世纪城的一个单间。住了一晚上感觉房间里有味道的刘女士,虽然此后自己和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均证实甲醛超标,但是想退房退费的要求还是被中介拒绝了。
无奈之下,刘女士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希望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那么,如果租到甲醛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记录好沟通反馈的证据,比如和出租方的聊天记录;
其次是选择正规的检测机构检测,同时邀约出租方到场,若出租方不到场则记录原因;
最后,理智、冷静地协商退租事宜,若无法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可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
法律明确规定,住房出租人应保证其出租的房屋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如果租赁房屋有害气体超标,危及承租人身体健康,法院应该支持承租人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租金等费用的请求。
6
城阳均和云谷被查封?
近日,随着“城阳均和云谷未来创新园”厂房被查封的消息出现,多家已付款买下厂房的企业纷纷涌上社交媒体诉说苦衷,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表面上看是均和集团资金链出了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或许与经营模式有关。
近几年楼市下行,地方城投公司承担了“融资平台”的功能,但是又不能被监管机构认定为“地方融资平台”,否则就不能发债了嘛。所以,就要让城投公司看起来像一家市场化的经营实体,营收数据漂漂亮亮,才能顺顺利利发债。
要不说闽人聪明呢,出自福建长乐的均和集团老板何旗一下看见了机会:本行是大宗贸易的均和集团帮助城投公司把营收数据做的漂漂亮亮,回报是拿到土地和项目。
这就是均和集团的“大宗贸易+产业园区”双轮驱动模式。
监管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随着对“空转走单”行为的查禁,这种模式终于走到头了。
城阳某平台公司要收拾的局面可有点难。
编辑:周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